安信13娱乐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時期,中原地區的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、天災而殘破不堪。黃巢之亂後,長達六七十年內,大小戰事不停。華北地區的兵役和各種勞役異常繁重。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,無辜群眾常遭慘殺。戰爭破壞和苛重賦役促使人民數以萬計餓死或流徙他處。例如唐朝后期蔡州秦宗權四處肆虐,一度攻陷東都(今河南洛陽),形成「極目千里,無復煙火」的情況。朱溫與徐州時溥的戰爭,破壞徐、泗、濠三州的農業。朱溫與河北劉仁恭的戰爭又破壞魏州至滄州之地,於定州之戰更死傷六萬多人。唐朝原本的精華區長安、洛陽一帶也在朱溫東遷唐昭宗期間,被強制遷移人民,並且拆毀房屋,焚燒一切,以至生灵涂炭,在籍民戶不滿百戶。而後梁與晉的戰事,使晉南豫北不少地方「里無麥禾,邑無煙火」。為了抵擋晉軍,後梁數度決開黃河,使得河南、山東一帶洪水氾濫不堪。到後唐、後晉期間,華北地區被受契丹國襲擾,盧龍、燕州之地屢次被契丹騎兵焚掠一空,千里內「民物殆盡」。尤其在契丹軍南下攻陷汴州後,開封至洛陽數百裡間人煙稀少,相州百姓有十餘萬人被殺死。而後河中與鳳翔等鎮在後漢時發動叛亂,戰死餓死的屍體有二十萬具以上。北漢的十二州,盛唐時有二十八萬戶,而在北漢亡國時僅有三萬餘戶,約為盛唐時戶口的八分之一。839年唐文宗時期,戶口有4,990,000戶,到宋朝再度統一時,全國戶口只剩3,790,000戶,在這一百四十年間減少達一百二十萬戶,可以想見唐末五代戰亂的劇烈和民生的痛苦。
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,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。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,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支撑,技术上也无法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,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。争议还包括:三峡工程对当地地质的影响,对气候的影响等。
進入日治時期後,原臺北府轄區併為臺北縣,後又改為臺北廳。1920年臺灣實施市制,執政當局以「三市街」為基礎設置臺北市,並延續至今;臺北市成立的同年,轄區包含今日臺北市、新北市、基隆市、宜蘭縣等地的臺北州成立。日本執政當局對臺北市區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,使其成為日本經略南洋的重要基地,也奠定臺北城市的發展基礎。